Service详解
一、Service介绍
在kubernetes中,pod是应用程序的载体,我们可以通过pod的ip来访问应用程序,但是pod的ip地址不是固定的,这也就意味着不方便直接采用pod的ip对服务进行访问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kubernetes提供了Service资源,Service会对提供同一个服务的多个pod进行聚合,并且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地址。通过访问Service的入口地址就能访问到后面的pod服务。
Service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个概念,真正起作用的其实是kube-proxy服务进程,每个Node节点上都运行着一个kube-proxy服务进程。当创建Service的时候会通过api-server向etcd写入创建的service的信息,而kube-proxy会基于监听的机制发现这种Service的变动,然后它会将最新的Service信息转换成对应的访问规则。
1 | # 10.9997:80 是service提供的访问入口 |
kube-proxy目前支持三种工作模式:
1.1 userspace 模式
userspace模式下,kube-proxy会为每一个Service创建一个监听端口,发向Cluster IP的请求被Iptables规则重定向到kube-proxy监听的端口上,kube-proxy根据LB算法选择一个提供服务的Pod并和其建立链接,以将请求转发到Pod上。 该模式下,kube-proxy充当了一个四层负责均衡器的角色。由于kube-proxy运行在userspace中,在进行转发处理时会增加内核和用户空间之间的数据拷贝,虽然比较稳定,但是效率比较低。
1.2 iptables 模式
iptables模式下,kube-proxy为service后端的每个Pod创建对应的iptables规则,直接将发向Cluster IP的请求重定向到一个Pod IP。 该模式下kube-proxy不承担四层负责均衡器的角色,只负责创建iptables规则。该模式的优点是较userspace模式效率更高,但不能提供灵活的LB策略,当后端Pod不可用时也无法进行重试。
1.3 ipvs 模式
ipvs模式和iptables类似,kube-proxy监控Pod的变化并创建相应的ipvs规则。ipvs相对iptables转发效率更高。除此以外,ipvs支持更多的LB算法。
1 | 此模式必须安装ipvs内核模块,否则会降级为iptables |
二、Service类型
Service的资源清单文件:
1 | kind: Service # 资源类型 |
- ClusterIP:默认值,它是Kubernetes系统自动分配的虚拟IP,只能在集群内部访问
- NodePort:将Service通过指定的Node上的端口暴露给外部,通过此方法,就可以在集群外部访问服务
- LoadBalancer:使用外接负载均衡器完成到服务的负载分发,注意此模式需要外部云环境支持
- ExternalName: 把集群外部的服务引入集群内部,直接使用
三、Service使用
3.1 实验环境准备
在使用service之前,首先利用Deployment创建出3个pod,注意要为pod设置app=nginx-pod
的标签
创建deployment.yaml,内容如下:
1 | apiVersion: apps/v1 |
1 | [root@k8s-master01 ~]# kubectl create -f deployment.yaml |
3.2 ClusterIP类型的Service
创建service-clusterip.yaml文件
1 | apiVersion: v1 |
1 | 创建service |
3.3 Endpoint
Endpoint是kubernetes中的一个资源对象,存储在etcd中,用来记录一个service对应的所有pod的访问地址,它是根据service配置文件中selector描述产生的。
一个Service由一组Pod组成,这些Pod通过Endpoints暴露出来,Endpoints是实现实际服务的端点集合。换句话说,service和pod之间的联系是通过endpoints实现的。
负载分发策略
对Service的访问被分发到了后端的Pod上去,目前kubernetes提供了两种负载分发策略:
如果不定义,默认使用kube-proxy的策略,比如随机、轮询
基于客户端地址的会话保持模式,即来自同一个客户端发起的所有请求都会转发到固定的一个Pod上
此模式可以使在spec中添加sessionAffinity:ClientIP
选项
1 | 查看ipvs的映射规则【rr 轮询】 |
3.4 HeadLiness类型的Service
在某些场景中,开发人员可能不想使用Service提供的负载均衡功能,而希望自己来控制负载均衡策略,针对这种情况,kubernetes提供了HeadLiness Service,这类Service不会分配Cluster IP,如果想要访问service,只能通过service的域名进行查询。
创建service-headliness.yaml
1 | apiVersion: v1 |
1 | 创建service |
3.5 NodePort类型的Service
在之前的样例中,创建的Service的ip地址只有集群内部才可以访问,如果希望将Service暴露给集群外部使用,那么就要使用到另外一种类型的Service,称为NodePort类型。NodePort的工作原理其实就是将service的端口映射到Node的一个端口上,然后就可以通过NodeIp:NodePort
来访问service了。
创建service-nodeport.yaml
1 | apiVersion: v1 |
1 | 创建service |
3.6 LoadBalancer类型的Service
LoadBalancer和NodePort很相似,目的都是向外部暴露一个端口,区别在于LoadBalancer会在集群的外部再来做一个负载均衡设备,而这个设备需要外部环境支持的,外部服务发送到这个设备上的请求,会被设备负载之后转发到集群中。
3.7 ExternalName类型的Service
ExternalName类型的Service用于引入集群外部的服务,它通过externalName
属性指定外部一个服务的地址,然后在集群内部访问此service就可以访问到外部的服务了。
1 | apiVersion: v1 |
1 | 创建service |
四、Ingress介绍
在前面课程中已经提到,Service对集群之外暴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两种:NotePort和LoadBalancer,但是这两种方式,都有一定的缺点:
- NodePort方式的缺点是会占用很多集群机器的端口,那么当集群服务变多的时候,这个缺点就愈发明显
- LB方式的缺点是每个service需要一个LB,浪费、麻烦,并且需要kubernetes之外设备的支持
基于这种现状,kubernetes提供了Ingress资源对象,Ingress只需要一个NodePort或者一个LB就可以满足暴露多个Service的需求。工作机制大致如下图表示:
实际上,Ingress相当于一个7层的负载均衡器,是kubernetes对反向代理的一个抽象,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Nginx,可以理解成在Ingress里建立诸多映射规则,Ingress Controller通过监听这些配置规则并转化成Nginx的反向代理配置 , 然后对外部提供服务。在这里有两个核心概念:
- ingress:kubernetes中的一个对象,作用是定义请求如何转发到service的规则
- ingress controller:具体实现反向代理及负载均衡的程序,对ingress定义的规则进行解析,根据配置的规则来实现请求转发,实现方式有很多,比如Nginx, Contour, Haproxy等等
Ingress(以Nginx为例)的工作原理如下:
- 用户编写Ingress规则,说明哪个域名对应kubernetes集群中的哪个Service
- Ingress控制器动态感知Ingress服务规则的变化,然后生成一段对应的Nginx反向代理配置
- Ingress控制器会将生成的Nginx配置写入到一个运行着的Nginx服务中,并动态更新
- 到此为止,其实真正在工作的就是一个Nginx了,内部配置了用户定义的请求转发规则
五、Ingress使用
5.1 环境准备 搭建ingress环境
1 | # 创建文件夹 |
5.2 准备service和pod
为了后面的实验比较方便,创建如下图所示的模型
创建tomcat-nginx.yaml
1 | apiVersion: apps/v1 |
1 | 创建 |
5.3 Http代理
创建ingress-http.yaml
1 | apiVersion: extensions/v1beta1 |
1 | 创建 |
5.4 Https代理
创建证书
1 | 生成证书 |
创建ingress-https.yaml
1 | apiVersion: extensions/v1beta1 |
1 | 创建 |
一辈子很短,努力的做好两件事就好;
第一件事是热爱生活,好好的去爱身边的人;
第二件事是努力学习,在工作中取得不一样的成绩,实现自己的价值,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;